PG电子平台

交际交往礼仪

作者: 时间:2018-05-24 点击数:

 一、称呼的技巧

称谓,也叫称呼,属于道德范畴。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、朋友、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,它能恰当地体现。人际交往,礼貌当先;与人交谈,称谓当先。使用称谓,应当谨慎,稍有差错,便贻笑与人。恰当地使用称谓,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。称谓要表现尊敬、亲切和文雅,使双方心灵沟通,感情融洽,缩短彼此距离。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,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。

◎职务称谓

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。这种称谓方式,古已有之,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、字号,以表尊敬、爱戴,如对杜甫,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“杜工部”,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“诸葛丞相”等。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,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。主要有三种形式:

用职务呼,如“李局长”、“张科长”、“刘经理”、“赵院长”、“李书记”等。

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,如“李教授”、“张工程师”、“刘医师”。对工程师,总工程师还可称“张工”、“刘总”等。

职业尊称,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,如“李老师”、“赵大夫”、“刘会计”,不少行业可以用“师傅”相称。

◎姓名称谓: 姓名,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。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。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:

全姓名称谓,即直呼其姓和名。如:“李大伟”、“刘建华“等。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、严肃感,一般用于学校、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。一般地说,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,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,甚至是粗鲁的。

名字称谓,即省去姓氏,只呼其名字,如“大伟“、”建华“等,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,运用场合比较广泛。

姓氏加修饰称谓,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。如“老李”小刘”“大陈”等,这种称呼亲切、真挚。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、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。

二、介绍的原则 --–位尊者有优先知情权

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与最基础的礼仪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要用到见面礼仪,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,掌握一些见面礼仪,能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
在与人交往中,人们往往需要首先向交往对象具体说明自己的情况,即介绍。介绍一般可分为三种,即介绍自己、介绍他人、介绍集体。

1、介绍自己

自我介绍,绝对不可缺少。自我介绍,就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,把自己展现给其他人,以使对方认识自己。恰当地自我介绍,不但能增进他人对自己的了解,而且还能创造出意料之外的商机。进行自我介绍,应注意三点:其一,先递名片;其二,时间简短;其三,内容完整。一般而论,正式的自我介绍中,单位、部门、职务、姓名缺一不可。

1)姓名。应当一口报出,不可有姓无名,或有名无姓。

2)单位。供职的单位及部门,如可能最好全部报出,具体工作部门有时可以暂不报出。

3)职务。报出担负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:有职务最好报出职务,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,则可报出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。举个例子,可以说“我叫唐里,是天秦广告公司的公关部经理”。

2、介绍他人

(1) 介绍人的选择

一般而言,家里来了客人,女主人就是介绍人;单位来了客人,一般是专职人员,如公关人员、文秘等担当介绍人;如果来了重要客人,应由本单位的最高领导担任介绍人,表示对重要客人的尊重。

(2) 介绍他人的先后顺序

介绍他人时,先后顺序的标准是:介绍双方时,先卑后尊。根据一般规则,为他人作介绍时的商务礼仪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:

① 介绍上级与下级认识时,先介绍下级,后介绍上级。

② 介绍长辈与晚辈认识时,应先介绍晚辈,后介绍长辈。

③ 介绍年长者与年幼者认识时,应先介绍年幼者,后介绍年长者。

④ 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,应先介绍男士,后介绍女士。

⑤ 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者认识时,应先介绍未婚者,后介绍已婚者。

⑥ 介绍同事、朋友与家人认识时,应先介绍家人,后介绍同事、朋友。

⑦ 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,应先介绍主人,后介绍来宾。

⑧ 介绍与会先到者与后来者认识时,应先介绍后来者,后介绍先到者。

3、介绍集体

介绍集体,一般是指被介绍下载乐鱼体育或双方不止一人。实际上是介绍他人的一种特殊的情况。鉴于此,上述介绍他人的基本规则是可以使用的。其基本规则是:介绍双方时,先卑后尊。而在介绍其中各自下载乐鱼体育的具体人员时,则应当自尊而卑。

三、握手的方式

握手,是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。因为不懂握手的规则而遭遇尴尬的场面,是谁也不愿意遇到的。行握手礼是一个并不复杂却十分微妙的问题。作为一个细节性的礼仪动作,做得好,好像没有什么显著的积极效果;做得不好,却能突兀地显示出负面效果。

1、伸手的顺序

在正式场合,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、身份。在社交、休闲场合,则主要取决于年纪、性别、婚否。

职位、身份高者与职位、身份低者握手,应由职位、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。

女士与男士握手,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。

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,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。

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,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。

长辈与晚辈握手,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。

社交场合的先到者与后来者握手,应由先到者首先伸出手来。

主人待客时应先伸出手来,与到访的客人相握。

客人告辞时,应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。

2、行握手礼的禁忌

握手时,另外一只手不要拿着报纸、公文包等东西不放,也不要插在衣袋里。

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,应当依照顺序依次而行。

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被允许,而男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在握手时戴着手套。

除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外,不允许握手时戴着墨镜。

不要拒绝与他人握手,也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,不要用双手与异性握手。

与基督教徒交往时,不要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。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,在他们看来是很不吉利的。

握手时不要把对方的手拉过来、推过去,或者上下左右抖个不停。

握手时不要长篇大论,点头哈腰,滥用热情,显得过分客套。

握手时不要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,也不要只递给对方一截冷冰冰的手指尖。

不要用很脏的手与他人相握,也不能在与他人握手之后,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。

四、名片

随着社会的发展,名片成为人们互相认识、交往的一个重要媒介和工具,是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必备品,社交场合的介绍信、联谊卡,是推广自己企业形象、介绍业务职务、产品服务的联络方式,几乎成为人们的“随身档案”。欲使名片在人际交往中正常地发挥作用,还须在交换名片时做法得体。交换名片时,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:

交换名片也有一定之规,其具体做法包括:

一是递交自己的名片。

递名片给他人时,应郑重其事。最好是起身站立,走上前去,使用双手或者右手,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,交予对方。切勿以左手递交名片,不要将名片背面面对对方或是颠倒着面对对方,不要将名片举得高于胸部,不要以手指夹着名片给人。若对方是少数民族或外宾,则最好将名片上印有对方认得的文字的那一面面对对方。将名片递给他人时,口头上应有所表示。可以说:请多指教 、 请多多关照 、 今后保持联系 、 我们认识一下吧 ,或是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。与多人交换名片,应讲究先后次序,由近而远,或由尊而卑。一定要依次进行,切勿挑三拣四,采用跳跃式 方法。当然,也没有必要滥发自己的名片。双方交换名片时,最正规的做法是,位卑者应当首先把名片递给位尊者。不过一般也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一规定。

二是接受他人的名片。

当他人表示要递名片给自己或交换名片时,应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一切事情,起身站立,面含微笑,目视对方。接受名片时,宜双手捧接,或以右手接过,切勿单用左手接过。

接过名片,首先要看 ,此点至为重要。具体而言,就是在接过名片后,当即要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,从头至尾将其认真默读一遍。若有疑问,则可当场向对方请教,此举意在表示重视对方。若接过他人名片后看也不看即手头把玩,或弃之桌上,或装入衣袋,或交予他人,都算失礼的行为。接受他人名片时,应口头道谢,或重复对方所使用的谦词敬语,如请您多关照、请您多指教,切不可一言不发。若需要当时将自己的名片递过去,则最好在收好对方的名片后再做,不要一来一往同时进行。

五、交谈

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最直接、最快捷的途径。在人际交往中,因为不注意交谈的礼仪规范,或用错了一个词,或多说了一句话,或不注意词语的色彩,或选错话题等而导致交往失败或形象人际关系的事,时有发生。因此,在交谈中必须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,才能达到双方交流信息,沟通思想的目的。

(一)讲究语言艺术

准确流畅 委婉表达 掌握分寸 幽默风趣

(二)使用礼貌用语

问候语 欢迎语 回敬语 致歉语 祝贺语 道别语 请托语。

六、电话礼仪

电话接听的基本礼仪

①. 及时接 ②.确认对方 ③.调整心态 ④.左手接听 ⑤.讲究艺术

打电话的礼仪

①.重要的“第一声”,学会问候 .要有喜悦的心情,讲究礼貌 .选择时间

使用手机的礼仪

.实际的用途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,主要用途是打电话。但是现在却成为很多学生作为攀比炫耀的工具。

.要适时地遵守公共秩序

在一些要求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是绝对不能发出手机声音的,比如:医院,学校,电影院等。此时应自觉把手机调成“静音”。

.要维护自身安全

使用手机的同时要考虑安全问题。比如:开车时不能使用手机,以免引起车祸,加油站、飞机上都不能使用手机。

.短消息的正确使用

发送短信应注意讲公德。频繁第给对方发送毫无意义的短信,把短信当成自己打发时间、放松情绪的方式,是丧失公德的表现。

 Copyright 2011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  学院地址:南京市中保村高教新村04幢205室   技术支持:网络中心  闽ICP备:00884024号

泉州工艺美术学院

XML 地图